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靈山在哪裏,以及淩山在哪裏對應的知識點,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位於河南省羅山縣城西南麵44公裏處,與避暑勝地雞公山遙遙相望。
羅山靈山,位於河南省羅山縣城西南麵44公裏處,與避暑勝地雞公山遙遙相望。靈山舊名為霸山,因其“每有雲氣覆頂必雨,驗之信然”,幫改稱靈山。靈山山體麵積40平方公裏,主峰金頂海拔27.7米,為羅山縣第二高峰。靈冊山勢奇偉,古刹掩藏,鬆竹繁茂,花草竟芳,山泉潺潺,鳥鳴婉轉,雲霧繚繞之外,更添了幾分朦朧,幾分神秘,幾分新奇。
靈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,佛教曆史源遠流長,文化內涵博大精深。靈山舊有“七寺三庵”,其中靈山寺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,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。千百年來,靈山寺以“廟門東開、僧尼同寺、帶發修行”在佛教界獨樹一幟,被譽為“靈山三奇”。唐明皇之女建寧公主曾在此出家為尼。宋、明兩朝開國皇帝都曾禦駕靈山,其中明太祖朱元璋三上靈山,敕封靈山為“皇山”、靈山寺為“國廟”、住持僧陳大用為“金碧峰禪師”,禦賜半副鑾駕、金瓜、斧鉞,親筆禦題“聖壽禪寺”匾額。清康熙51年,靈山寺住持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學,成為印度佛教界一代宗師。靈山寺與東南亞佛教往來甚密,在東南亞,尤其是在印度享有盛譽,1962年,印度總理尼赫魯專程拜謁杲英墓。寺院分為三進,中院有一水井,其味甘美無比,為靈山泉之一竅,名為“聖井”。傳說這股山泉是從後殿佛祖座下噴出,經中殿流入院內而得名,列靈山入景之冠,名為“聖寺聖景”。寺內西廂院有一株上粗下細的“倒栽柏”傳說為宋時寺內主持和尚昊英所栽。昊英和尚是否得道無人知曉,但倒栽柏至今枝茂葉碧,無限生機。靈山寺僧源於北京西山,主持“鵝頭禪師”終日靜坐修行,頭發長久不剃,以後代代相傳,都不剃頭,許多佛門人稱他們為“恨頭僧”,靈山寺還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僧尼合一寺廟。靈山寺現代高僧釋無煩,1996年圓寂火化遺體時出現700多粒舍利子和七彩舍利花,這在中國近百年曆史上僅是第二例,轟動海內外。
農曆三月一日是靈山寺的傳統廟會,逢會的數天之中,彎彎的山道上車水馬龍,遊客絡繹不絕,高峰時期日逾數萬人。
靈山寺還是革命戰爭年代的曆史見證。1939年,李先念同誌在此住,並在此主持了鄂豫皖邊界重要軍政會議,我軍不少高級將領都在這裏留下了戰鬥的足跡。
靈山還是鳥類的樂園,常年棲息在這裏的鳥類達到218種,有白冠長尾雉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。1980年被定為省鳥類自然保護區。靈山出好茶,所產“靈山劍峰”獲省優質金獎,登山遊寺之後飲水思源上一杯香茶,愜意無比,疲勞全消。
2007年8月20日,靈山風景名勝區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。
靈山 峻峰秀泉
遼寧靈山在葫蘆島市西北45公裏處,現屬連山區山神廟子鄉涼水井子村。村南山根有一池泉水,清涼透徹終年流淌,村名由此而得。景區範圍約9平方公裏,特色是:山峰峻秀、古刹雄奇、岩石怪異、石洞幽深。靈山寺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靈山景觀很美,層層遠山霧罩真容、陡峭巨石上,勁鬆傲立岩縫生根。怪石形象生動有趣,像玉兔、肥豬、山羊、猛虎、頑猴……當地人們常說:“靈山的石頭砬子藏著十二屬相”遊人驚歎真是天然造就,千姿百態,惟妙惟肖。石洞也有奇觀,透光的山頂叫“南天門”,石棚大廳叫“無極洞”,裏麵能容納上千人,頂蓋滴水純淨,用它洗頭頭清眼亮。還有冰流洞,大仙洞,真是神通奧妙。過梨園向寺廟進發,古代樓群立於山穀之中。石板架設的“天橋”淩空搭起縱橫相連。慈航樓位居中心,實心底座外塑彩龍、詳雲海浪,氣派雄偉。上有兩層八角形建築,內有觀世音等佛像。兩側有天君樓、金剛樓、太陽樓、太陰樓,西端是大雄寶殿,東山坡是天齊廟,殿內塑像是地藏王、五嶽大帝。前麵鍾鼓二樓,門外一對石雕旗杆,座上塑造“千秋福地、萬古洞天”大字,旗杆上塑造“金龍蟠玉柱”,圓目大口,龍須顫動,形象逼真。從天橋上向各樓走去,淩空信步好像踏雲遊曆天宮。山口西坡有鍾卿烈士陵園,鍾卿生前任中共錦西縣委組織部部長,1948年2月,為掩護群眾轉移而犧牲。陵園是葫蘆島市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。
靈山 不以山名
廣西靈山縣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所轄的一個縣。總麵積為3550平方公裏,2002年人口為136萬。靈山縣轄19個鎮:靈城鎮 三海鎮 新圩鎮 豐塘鎮 平山鎮 石塘鎮 佛子鎮 平南鎮 煙墩鎮 檀圩鎮 那隆鎮 三隆鎮 陸屋鎮 舊州鎮 太平鎮 沙坪鎮 武利鎮 文利鎮 伯勞鎮。
靈山 鍾靈毓秀
即墨靈山,原名零山,又名靈芝山,均因其形而得名,後因香火之盛,稱之為“靈山”,素以“鍾靈毓秀、人傑地靈、仙山聖母”而聞名遐邇。整個山由三個山包自東而西排列而成。靈山坐落在即墨城北10公裏處靈山鎮之南。海拔154.6米,東經127ⰲ7',北緯36ⰳ2'。204國道沿山腳下穿過,是青煙、青石兩條公路幹線之間的製高點,又是城北屏障。
靈山山上山下,樹木蔥蘢,風景秀麗,實為旅遊勝地。晴日,登望海石,東南而望可觀大海;陰霾天氣,山頂雲繚霧繞,聚而不散,稱作“靈山戴帽”。春秋時節,百鳥翔集,盤旋歡叫,時有全身赤紅的“火狐狸”穿躍林間。
靈山不惟自然風光秀麗,且曆史悠久,名勝古跡眾多,廟宇建築別具一格,且規模宏大壯觀。更有許多靈山聖母的傳說穿插其間。
靈山廟宇相傳創建於周元王5年,即公元前471年,唐朝及明朝萬曆年間,經過了兩次大的修複。自清朝道光、鹹豐年之後已毀敗,民國十八年,公元1929年複重修複擴大至今日規模。修複後的靈山廟宇計有聖母殿、眼光殿、疹痘殿、送生殿、催生殿、百子殿、泰山老母殿、無生殿、龍王殿、耳光殿、三神總殿、十八隻手殿,以聖母殿最大也最富麗堂皇。
聖母殿主神青霄元君,亦稱靈山老母,據明萬曆年間祭酒周如砥所記,萬曆年重修靈山祠時,掘得元君遺殼,並一石碑。《元君碑記》載,周元王五年,招遠女子王氏,童養於即墨金門姑母為媳,貌甚醜陋,朝打暮罵,不得安寧,元君初無怨色,一日汲水於山之東,遇仙人點還其真容,於四月十五日這天登山頂,坐化於大石之上,得仙為“青霄元君”。後人遂立祠祀之,並以四月十五日為靈山廟會日。
靈山有十大景觀:
青霄遺殼:在西山之巔。
酆都城:在西山半坡之陰,遠視周石如牆,近視散亂無紀,西南門一石最高,俗稱鬼王。
聚寶盆:在山前。
望海石:聖母殿之左,有石高不盈丈,晴日,登石可觀大海。
黑虎泉:位於西山西北麓,據傳當年有虎引道而掘得此泉。
仙人洞:在東山之西腰,高可坐,闊容三四人,當地人相傳風雨不入其中。
玉女盆:在西山西半峰,有石高及背,石麵有水一泓,盈盈無源,旱澇不減不溢,長年不竭,相傳可洗目疾。
扁擔眼:東山東麓,石崮上一窟僅容伸進一手,其水不減不溢,以毛巾拭之,須臾水滿如初。傳為二郎擔山時,扁擔一插所致。
孫臏牛跡:西山之西,有牛跡宛然於石麵上,相傳為孫臏獨角青牛所踏之處。
鐵耙齒:東山峰石麵之上,有一石長出,形似耙齒。
新開辟聚仙洞一處,內有送子觀音、八仙過海、哪吒鬧海等景觀。
交通線路:乘青島—即墨公共汽車抵達即墨,後乘即墨—靈山車至靈山。
靈山名叫靈鷲山,坐落在恒河平原、比哈爾邦那蘭陀和菩提伽耶之間,是印度佛教的聖地。。
玄奘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九對此山有詳細記載(大正51ⷹ21a)︰
“宮城東北行十四五裏,至姞栗陀羅矩吒山。接北山之陽,孤摽特起,既棲鷲鳥,又類高台,空翠相映,濃淡分色,如來禦世垂五十年,多居此山廣說妙法。
頻毗娑羅王為聞法故,興發人徒,自山麓至峰岑,跨穀淩岩,編石為階,廣十餘步,長五、六裏。中路有二小窣堵波,一謂下乘,即王至此徒行以進;一謂退凡,即簡凡夫不令同往。
其山頂則東西長、南北狹,臨崖西埵有磚精舍,高廣奇製,東辟其戶,如來在昔多居說法,今作說法之像,量等如來之身。”
擴展資料
佛教淵源
山頂上有一座古平台,是當年佛祖與諸弟子結集和講經說法之地。相傳,如來曾在這裏講過著名的《法華經》,如今這裏隻剩下了一塊光禿禿的基石。通往平台的崎嶇山路上還建有一座石橋,橋頭立有“靈山橋”石碑。山坡旁石窟很多,都是當年眾僧居處修行所在。
山頂還有一座白塔,塔前石香爐上刻有中文“靈山”二字。中國晉朝高僧法顯和唐朝高僧玄奘都曾雲遊到此。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記》中描寫靈鷲山的景色時寫道:“接北山之陽,孤標特起,既棲鷲鳥,又類高台,空翠相映,濃淡分色。”
不管其來曆如何,此山卻是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居住近五十年,修行、講法和集結弟子的地方。靈鷲山與中國還有一段淵源。中國杭州靈隱寺後麵有一座飛來峰,關於此山的名稱由來,相傳東晉時,印度高僧慧理來杭州,看到這山千洞百孔,怪石嶙峋,和故鄉的靈鷲山形貌相似,就說這是從印度飛來的,始而得名
參考資料百度百科-靈鷲山
靈山位於廣西南部,中國和印度之間,就叫靈鷲山。
靈山位於廣西南部,中國和印度之間,就叫靈鷲山,是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修行的地方,因為靈山的形狀特別像禿鷲,且上方經常有禿鷲和老鷹盤旋所以被人稱為靈鷲山。
當年的釋迦摩尼和僧人都在此地進行修行,因為其風景俊秀,景色如畫,清淨自然。這裏出土的靈山人化石,說明在舊石器時期,就有人類居住,公元598年的時期隋朝開設南賓縣,唐朝的時候改成靈山縣,是記載中最早的由來。
靈山對於佛教來說,是聖地和歸處。
靈山在廣西。廣西靈山縣總麵積3500平方公裏。相當於比深圳+香港兩個城市總麵積還大!深港總麵積3300平方公裏。廣西靈山縣位置:中國南海>北部灣地區>欽州市(沿海市),也就是中國地圖的雞腿後側一點點。
靈山大佛在無錫市濱湖區馬山靈山路。
靈山大佛是一個世界著名景點,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馬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山水之間,也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無錫市靈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,佛體坐落於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,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。大佛所在位置為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,故名“靈山大佛”。
靈山大佛是無錫的城市標誌之一,對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。大佛藝術造型由南京藝術家吳顯林負責雕塑設計。
大佛賞析:
由於靈山大佛奇高,瞻仰或照相時都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,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。在大佛座基的裙房裏,特地設置兩台電梯,專門送信眾和遊客登上蓮花座,走到大佛腳前撫摸佛腳,並稱之為抱佛腳。這時,人們會發現自己的身高與大佛的大姆腳趾的高度差不多,從而進一步體會到靈山大佛的宏偉巨大。
西遊記裏的靈山,叫靈鷲山,位於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之東北側,為著名的佛陀說法之地,確實是當年釋迦牟尼修行的地方,也正是玄奘要瞻仰的佛陀遺跡。
其山名之由來,一說以山頂形狀類於鷲鳥,另說因山頂棲有眾多鷲鳥,故稱之。梵語gr!dhra 本為‘貪食者’之意,其後轉指兀鷲;此類鷲鳥羽翼略黑,頭部灰白少毛,好食死屍,棲於林野。
此山為王舍城五山中最高大者,園林清淨,聖人多居此處。佛亦常住於此,諸大乘經典亦多在此山中說。
意思是說靈鷲山是王舍城五座大山中最高大的,十分清淨,佛教聖人大部分都住在這個地方,釋迦摩尼也經常住在這個地方,很多佛教的大乘佛經也大部分在這個山中。
擴展資料
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(A. Cunningham)據大唐西域記與高僧法顯傳之記載,推定其位置即今之貝哈爾州(Behar)拉查基爾(Rajgir)東南之塞拉吉裏(Saila-giri)。
另據近時之探查,則謂新舊王舍城之間有一向東綿延之山峽,山峽之北聳立一海拔千尺之秀峰,其南麵之中腹大約224m處有一岩台,稱為查塔吉裏(Chata-giri),其處乃佛陀多次演說妙法之耆闍崛山。
與佛陀同時代之摩羯陀國頻婆娑羅王(梵Bimbisa^ra )為聞法之故,曾大興工程,自山腰至山頂,跨穀淩岩,編石為階,廣十餘步,長約三公裏。
山頂有一佛陀昔日之說法台,然迄今僅存紅磚牆基。此外,複有佛教古跡多處,如提婆達多投石擊佛處、佛陀與舍利弗等諸聲聞入定之石室、阿難遭受魔王嬈亂之處、佛陀宣說法華經、大品般若經、金光明最勝王經、無量壽經等處。
關於靈山在哪裏和淩山在哪裏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,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?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,記得收藏關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關於靈山在哪裏的詳細內容...
© 1996 - 2019 十發十中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
地址:江滨新寓